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31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湘军人物,多爱惜羽毛的节操之士,淮军之英,多人情练达的功名之流。
鬼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冤死的女鬼就若隐若现地在你眼前晃动。人与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
《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称:天命之谓性。一醉解千愁,既然醉酒可以消愁,那何妨直接做梦呢,功效定当不同。后者比前者更根本,但只是保障后者的话,意义也成问题。由此扩展开来,才可实现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道德秩序。平等主义者可能乐观其成,因为家是私有制最后的堡垒,是人类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
早期儒家心目中的家族结构,是双亲加子女,部分时段中还有祖辈。所谓孝原本是以慈的存在为前提的,系亲慈子孝。其盛衰多寡之相绝至于如此,则于邪正利害之际,亦已明矣。
张栻的求仁之学,主张天理、人欲并存,但却没有求仁过程中如何保证不被人欲干扰而使求仁行动始终保持仁的纯洁性论述。以白鹿洞书院学规为书院教学原则,选拔优秀人才到书院读书:揭白鹿之规,抡彦选俊,肄习其间,以倡列郡之士。[21] 他进而论述说,道心就是真诚之心:道心也者,率性之谓也,人心则伪矣。其活动内容是研修儒学、传承明伦学统。
到了庆历、嘉佑年间,儒学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得到系统梳理,表现为二程、张载等大师并起,儒学统系明确起来:庆历、嘉佑之间,豪杰并出,讲治益精。[13] 邵宝出仕后,书院由其门人华氏打理:华氏,先生之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以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之旧。
时至于南宋高宗建炎间,朝廷重又尊崇理学,于是关、洛之学被救起于面临剪灭之际:建炎再造,典刑文宪浸还旧观,关、洛绪言稍出于毁弃剪灭之余。东林书院,据王阳明《东林书院记》,没有石鼓、岳麓、白鹿洞等被皇恩的高贵。乾道三年(1167),朱熹来岳麓书院访问,与张栻举行了学术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其传果何与?曰:‘仁也。
[2]二位先生从各自学术视角对书院意义的评价,无疑是有道理的。[12]本段引文均见王阳明:《万松书院记》,第252页。张栻以孟子为求仁的表率:孟氏之发仁深切也。[16]本段引文均见朱熹:《衡州石鼓书院记》,第3783-3784页。
自南宋以来的理学大家们,张栻、吕祖谦、朱熹等,分别站在其学术立场上,在其书院论述中,阐发其儒学的主张。[22]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第76页。
教学内容是世俗之书,进取之业,培养出来的是功利之徒:使人见利而不见义。他先解释说古圣贤之学的明伦之学,即《尚书·大禹谟》中传统儒学尧、舜相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说斯明伦之学矣。
则于邪正利害之际,亦已明矣。(三)王阳明记万松书院和东林书院 万松书院在浙省南门外,当湖山之间。换言之,王阳明认为,书院不是以应付科举考试的辞章之学的精益求精为目的,因为这个在官学即可做到。为己之学典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办学动机是匡翼夫学校之不逮,[3]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他的论据是量上的比较,和道教宫观、佛教寺庙相比,以儒家圣学为指导思想的官学,在县的层面是以一敌十,在州郡层面则以一敌千矣。
王阳明将此明伦之学引导到他的心学的良知之学上来,以道心为良知:是固所谓不虑而知,其良知也。具其器用,置赡田若干顷。
[31]可见,当下学界仍然对书院在补充官学道德于人格修养教育上的不足功能持肯定态度。他们都通过书院进行了卓有成效、影响深远的教育教学活动,且亲为相关书院作记文。
他当面就时人的疑虑和讥笑,然窃意有司所以不能无疑于臣之请,固未必皆如讥笑者之言,殆必以为州县已有学校,不必更为烦费耳,向时君作解释,重申看重建白鹿洞书院,与道、佛争夺意识形态阵地的陈情,如其果然,则臣请有以质之:夫先王礼义之官与异端鬼教之居,孰正孰邪? 三纲五常之教与无君无父之说,孰利孰害?今老佛之宫遍满天下,大郡至踰千计,小邑亦或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其势未已。他说所谓的古圣贤之学就是明伦: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
[1]季蒙、谢冰:《胡适论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9]朱洞之后四十五年,李允则继任:后四十有五年,李允则来,为请于朝,因得赐书藏,即请求中央支持添置图书。张栻的《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说岳麓书院重修的目的,既不是把士子们召集来进行空谈、为科举考试做准备: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也不是锻炼文辞的工整: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而是要培养能发扬光大儒家思想的经世济民之才: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
[21]本节引文均见王阳明:《万松书院记》,第253-254页。这也体现在他《白鹿洞书院记》的理学论述中。
(一)张栻的求仁之学 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论述的是他的求仁之学。匡翼学校之不逮者,义为补充政府所办学校教育之不足。
朱熹还上书朝廷、面见时君以论述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必要性。因为道教、佛教教人出世,其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在于经世济民,故而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
[5]《白鹿洞书院记》,《吕祖谦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并说求仁的价值不随出处行藏而改变:虽若闲居屏处,庸何损于我。所以舜使契为司徒以教天下,教的就是明伦。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怀世道之忧者思挽而复之,于是有了书院之设。
[10]本段引文均见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第99页。但是由于要应付科举考试,官学教育以辞章之学为主,道德教育名存实亡:科举功名利禄的追去,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鹜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28] 但是在名区胜地,往往复有书院之设,是因为书院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所以匡翼夫学校之不逮也。[14]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第76页。
进入专题: 理学 。东林书院址无锡,北宋大儒杨时讲学之地。
发表评论